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名字文化慣俗簡介

臺灣原住民族之傳統名字不僅蘊含個人身分象徵,且與其所屬族群之歷史、土地、信仰、自然環境或家族關係等緊密關聯。各原住民族對傳統姓名之取用方式及文化意涵皆具獨特性。

經原住民族委員會考究,目前臺灣 16 族原住民族的傳統名制,按照其結構,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:

1.親子聯名制親名後聯型的名制結構(簡稱「親子連名制」)

泰雅族、賽德克族、太魯閣族、阿美族、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, 共 6 族皆屬於這類型名制 。在這類型的名制中,人名的全名是由「個人名 + 親名」所構成。

Atayal
泰雅族
個人名
親名

泰雅族在個人名的命名上,傳統以襲名為主,可取用族人長輩之名,其中也有以植物意涵所取的名字,常見例如:男子名 Hayung (哈勇),意為松樹、Tana(打那),意為刺蔥;女子名Wasi(瓦希),意為龍葵、Mala(馬拉)意為野菜過貓。泰雅族藝術家米路·哈勇 (Miru Hayung) ,後面的 Hayung 是父親的名字,他的個人名 Miru 則有畫畫(matas miru) 讀書(maquas miru)的意思。

瞭解更多
Sediq
賽德克族
個人名
親名

在賽德克族的Gaya中,一般由長男繼承祖父之名,長女繼承祖母之名。霧社事件領袖莫那魯道(Mona Rudo),Mona 是他的個人名,Rudo 則是父親的名字;霧社事件後其倖存的長女馬紅莫那(Mahon Mona),除與父親聯名,其個人名Mahon 則為莫那魯道母親之名。

瞭解更多
Truku
太魯閣族
個人名
親名

太魯閣族傳統由長者從祖先的名字中挑選給嬰兒取名,但並不一定按照祖輩順序,而是著重男子名需擁有果敢、善獵、品行良好的德行、女子名則為擅織布、性格溫順的對象來取用;或者以孩子的個人特徵命名;又或也有以當時的自然環境、常用器物以及動、植物為名者。太魯閣族青年藝術家東冬侯溫(Dondon Houmwm),後面的Houmwm 是父親的名字,有「銳利的刀鋒」之意,個人名Dondon 則為新創,意指可愛的孩童。

瞭解更多
Kavalan
噶瑪蘭族
個人名
親名

噶瑪蘭族常見母女或父子聯名,以性別做區分。因傳統名字數量十分有限,故兼採創名制,創用跨社、跨族群、跨時代廣泛使用之名。 噶瑪蘭族耆老謝宗修(Buya.Batu),後面的Batu是父親的名字,個人名Buya則借自日本名。也有大量借用自阿美族的名字,常見例如:女子名Nikar(霓卡)、男子名Mayaw(馬耀)等。

瞭解更多
Sakiaya
撒奇萊雅族
個人名
親名

撒奇萊雅族傳統名制個人名命名方面,出生時由父、母親或直系親屬命名。 已故的撒奇萊雅文化重要推動者李來旺校長其長子命名為:督固.撒耘Tuku Sayun。

瞭解更多
Amis
阿美族
個人名
親名

阿美族分布範圍極廣,傳統名制依地域、家族之別不盡相同,北部較少使用氏族名,分布較南的亞群,則屬有氏族的社會,完整名字則會呈現「氏族名」。傳統以「個人名+母名」較多,年受漢人父系社會影響,使用「個人名+父名」者漸多。例如原住民族委員會前主委之傳統名字為夷將.拔路兒 Icyang.Parod。

瞭解更多
2.親子聯名姓名制姓後聯型的名制結構(簡稱「親子聯名氏族名制」)

阿美族有氏族名制者大抵分布在海岸、臺東縣臺東市馬蘭,以及屏東縣恆春鎮,與賽夏族皆屬於這類型名制,其完整名字會呈現「個人名 + 親名 + 氏族名」之型式。

Amis
阿美族
個人名
親名
氏族名

阿美族分布範圍極廣,傳統名制依地域、家族之別不盡相同,北部較少使用氏族名,分布較南的亞群,則屬有氏族的社會,完整名字則會呈現「氏族名」。傳統以「個人名+母名」較多,年受漢人父系社會影響,使用「個人名+父名」者漸多。 阿美族歌手/ 主持人阿洛‧ 卡力亭‧ 巴奇辣(Ado'Kaliting Pacidal),中間的Kaliting是母親的名字,最後面的氏族名Pacidal意為太陽,指此氏族奉太陽為守護神。個人名Ado’,則有「暴雨氾濫時,站上村中最高的山丘唱歌給天神聽,最後感動天神,停止下雨」的典故。對阿美族來說,「歌唱能力被認可」不單只是歌藝出眾,也表示對部落有所貢獻。

瞭解更多
SaySiyat
賽夏族
個人名
親名
氏族名

清代接受漢姓以來,14個氏族可對應分屬18個主要漢姓,致使近代賽夏族回復傳統名字時,多將「氏族名」後聯。常見之個人名襲名係襲父之名或男性長輩之名。 原民會前副主委夏錦龍Obay.Ataw.Hayawan, 中間的Ataw 是父親的名字,後面Hayawan 則為氏族名,ha 音近於「夏」,為氏族漢姓使用的由來。Obay 則是個人名。

瞭解更多
3.非永續性家名制的名制結構(簡稱「家屋名制」)

排灣族、魯凱族與卑南族共 3 族,皆屬於這類型名制。這三個民族是在個人名後附加家屋名,因此其完整之人名呈現出「個人名 + 家屋名」之形式。

Paiwan
排灣族
個人名
家屋名

排灣族於嬰孩出生後,會在本名後加上所出生的家屋名;這個家屋名不僅做為每戶人家的表徵,還可藉此辨識出這是哪一家的孩子。 僅長嗣可繼承本家家屋名,至兄弟姊妹離開本家另立一家時,則另取用家屋名。個人名沒有創名的傳統,常見之個人名襲名:長嗣若為男性,襲祖父之名,若為女性,襲外祖母之名,需注意階級用名不可僭越。原住民族委員會曾主委智勇之傳統名字為Ljaucu·Zingrur,Ljaucu為頭目、貴族始可使用之名字。

瞭解更多
Rukai
魯凱族
個人名
家屋名

傳統為階層社會的魯凱族,通常只有家中長子能繼承家屋名。兄弟姊妹分家後,需另命新的家屋名。 在個人名的命名方面,雖可創造新名,但亦有各階級傳統名譜,取名不能僭越階級。魯凱族文學家奧威尼‧卡露斯盎(Auvini Kadresengan),後面的Kadresengan 為家名,Auvini 則為個人名。

瞭解更多
Pinuyumayan
卑南族
個人名
家屋名

世居卑南平原的卑南族,家系主要為長女繼承,分家後,仍沿用舊家家名;往後,同姓氏的數個「家族」可追溯共同祖先,成為一個「宗族」;數個「宗族」認為同出一族,即可成為一個「氏族」;每個「氏族」有共同的祖靈屋、親族首長與會所。 卑南族個人名的取用上無特定規則,但常襲用祖先之名。卑南族歌手紀曉君(Samingad Purburbuwan),後面Purburbuwan 是母系家名,有頭髮長且茂密之意,從其祖先外貌特徵而得名。個人名Samingad 在卑南語中則有獨一無二的意思。

瞭解更多
4.個人姓名制姓後列型的名制結構(簡稱「氏族名制」)

布農族、鄒族、邵族、卡那卡那富族、拉阿魯哇族皆屬於這類型的名制。其完整名字會在「個人名」之後加上「氏族名」。

Bunun
布農族
個人名
氏族名

布農族每個社/支群一般有各自的名譜,常見長男襲祖父名,長女襲祖母名。 在一般社會互動中,族人以稱呼個人名為主,除非剛認識或在議婚場合,為確認婚姻禁忌範圍,才連氏族名一併稱呼,否則頂多加個暱稱或敬稱。布農族作家拓跋斯‧ 塔瑪匹瑪(Tulbus Tamapima),後面的Tamapima 是南投巒社群氏族名,改漢姓後多為田姓,故其漢名田雅各,個人名Tulbus則是櫸木的意思。

瞭解更多
Cou
鄒族
個人名
氏族名

鄒族個人名的命名方式採襲名制,常見從父系氏族之名,但因名字數量十分有限,又恪遵傳統,故常見有同名現象,惟避免與兄姐取用相同名字。 鄒族本有八個古老氏族,大致可對應現行的漢姓,故保存了原有氏族的識別。監察委員浦忠成的鄒族傳統名為Pasuya Poiconx(巴蘇亞‧博伊哲努),Pasuya為個人名,後面的Poiconx 是氏族名,意為風之子。

瞭解更多
Thau
邵族
個人名
氏族名

邵族的襲名有套豐富的名譜,加上人口不多,因而族內同名者不多見。 邵族的原文會執行長Magaitan‧Lhkatafatu, 後面的Lhkatafatu 為氏族名,詞源有石頭之意,故其氏族選用漢姓為「石」姓,個人名Magaitan 在邵語中則有「美好的」意思。

瞭解更多
Hla’allua
拉阿魯哇族
個人名
氏族名

拉阿魯哇族傳統以家(ucani pihlingi)為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,並圍繞相同的祖先,以其後裔組成氏族。日治時期起,這些氏族名被當成姓氏使用。拉阿魯哇族在嬰孩出生第5天,由父親為其祝福後,開始進行命名。 拉阿魯哇重要的族語文化工作者游仁貴Amalanamahlʉ salapuana,後面的salapuana 為氏族名, 個人名則為Amalanamahlʉ。

瞭解更多
Kanakanavu
卡那卡那富族
個人名
氏族名

卡那卡那富族不同於鄒族、布農族有明顯的氏族組織及本家、分家之分,而是由數個地位平行的家族構成一族。一般長嗣以祖父、母之名命名,同時搭配名譜進行使用。部分名字亦可見於鄒族和拉阿魯哇族。 卡那卡那富族高雄那瑪夏區長孔賢傑(’Avia Kanpaniana)’Avia 為個人名字,Kanpaniana 則為氏族名,漢姓為孔姓或范姓。

瞭解更多
5.「從名制親從子名型」的名制結構(簡稱「親從子名型」)

雅美族是使用這種名制的典型,直系血親在家中長子 / 女出生後須冠上相對之長嗣稱謂。

Yami
雅美族
稱謂
長嗣名

世居蘭嶼的雅美族,傳統名制為「親從子名制」,即家中長子、女出生後,直系血親要冠上相對於長嗣的稱謂。像是雅美族作家夏曼‧ 藍波安,未生育子女前的名字是 Si Nozayin(漢名施努來),Nozayin 意為航海星座,Si 則為未生育子女前的冠稱。 作家結婚生子後,長子取名為Rapongan(藍波安),他名字則需從子名改為Syaman Rapongan(夏曼.藍波安),意為「藍波安的父親」(Syaman係稱謂,即「父親」);藍波安的母親名字從子名改為Synan Rapongan(希婻.藍波安),意為「藍波安的母親」(Synan係稱謂,即「母親」);而祖父、祖母之傳統姓名改名為「Syapen Rapongan」,意涵為「藍波安的祖父母」(Syapen係稱謂,即「祖父母」);曾祖父母之傳統姓名均改名為「Syapen Kotan」。

瞭解更多